最近看了不少效率类的书籍/视频,学到了不少之前不太了解的道理,有些甚至有些和我的直觉相悖,所以在此记录一下。
像打游戏一样对待人生
大家都爱玩游戏,除了有些本身的乐趣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恐怕是游戏允许我们不断试错。几乎所有的游戏都允许玩家在失败后,重新开始游戏。有些可能是原地复活,有些可能是回退到最近的一个保存点,总之,玩家可以无所顾忌地重新开始游戏,最多损失一点之前获得的奖励。
然而,在真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觉得生活不再能重启。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当我们跌跤时,有时候就觉得再也爬不起来了,然后可能就一蹶不振了。如果我们能把游戏思维放到生活中,会不会更轻松一些呢?
- 生活中充满各种可能,就算跌倒了,也有机会重启;
- 就算在这个位置无法重启,我们能不能回退到之前的起点再重启?
- 就算重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我们始终还有重启的可能。
总之,几乎所有人都爱玩游戏,为什么不能所有人都像打游戏一样面对生活呢?
拖延症的实质
有无数的文章分析拖延症,也有无数的文章讲如何拯救拖延症。但下面这个解释在我看来是最精辟的:
- 长短期目标的脱节是拖延症的一大诱因;
- 短期痛苦和长期享受的脱节是拖延症的一大诱因。
当我们知道自己拖延的时候,其实我们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能很遥远,也可能就在不远的将来;然而我们手上又有其他事物。比如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希望能在一小时内写完,但是目前又有各种杂事阻碍我实现这个近在眼前的目标。总之,长短期目标的脱节很容易引发拖延症。
第二种情况也比较好理解,当这篇文章写成之后,我可以享受分享它的喜悦,同时这一完成也带给我不小的激励,这就是未来可期的喜悦。但是,当我打开文档,面对一片空白的时候,我就觉得头大,这就是眼前的痛苦。两者之间的脱节也极容易造成拖延症。
明白了这两个诱因之后,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改善这一局面:
- 当我们被眼前的杂事所阻碍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远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 当我们觉得眼前的困难很痛苦时,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成功后的喜悦,这样会不会好一些?
拖延症其实是一种效率保证机制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拖延的时候,其实还不是最坏的时候,因为这样的意识可能会激起我们的斗志,我们会不断地告诉自己,不要再拖延。这样反而帮助我们尽快完成目标。所以,意识到拖延症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我们的效率。尽管听起来有些牵强,但这样的意识可能会帮助我们。
要问最差的状况是什么?应该就是明明我们在拖延,还不知道自己在拖延。比如今天有朋友分享了 Junn 的视频,里面提到了一个概念叫“灰色时间”。所谓的“灰色时间”是指我们不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的状况。比如昨晚我想看电影,挑了第一部看了十分钟不喜欢,换到第二部,就这样翻来覆去挑了好久,最终没挑到合胃口的电影,一看时间,得,该睡觉了。类似的状况可能还蛮普遍的,比如我们有一段时间空闲,但是没想清楚要干嘛,一不留神时间就跑走了。所以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拖延的时候,恐怕还不是最糟糕的时候,毕竟我们明白有个目标在那。
不在意自己是最差的那一个
我们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假设是在三个人里,有比我强的,也有比我弱的,但是我总归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如果我们把这个假设再推进一步,假设我们是三个人里最弱的那个,那么会怎样?尽管这一假设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太舒服,但是当我们放低身段之后,带来的好处不少:
- 既然我现在是最差的,那么我将来成长空间就比别人大多了;
- 反正我是最差的,我也不在意大家对我的看法了,就算做错,也不会更糟;
- 反正我是最差的,我能学的东西就最多;
比如我上周去抱石,一进去就看到几个比我爬得好的朋友,一开始我还担心,水平不在一起玩不到一块去。结果他们拉我一起玩,我想反正我是最差的,你们就带着我玩呗。结果在大家的鼓励下,一口气爬掉了三条 V3,四条 V4 线,好像是这两个月爬得最好的一天了。就像那天在视频下面说的,和高水平的人玩,感觉自己进步得更快。
Recap
以上是我最近领悟到的一些道理,也许有些反直觉,也许有些不怎么起眼。但这些道理确实让我对效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果你也对效率感兴趣,欢迎加入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