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技巧 021 - 从零到一打造有价值的邮件列表

一个多月前,受到100天计划和湾区日报的启发,我们决定开设一个邮件列表 Sustainable Productivity,每天分享一点生产力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个多月后的昨天,我们在同一个邮件列表内加入了付费内容,没想到第一天上线就有用户买单,这样的认可让我们十分惊喜。

为什么选择邮件列表?

发布内容的渠道有很多,比如公众号,比如 blog,比如少数派。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介绍了自己如何打造脱离公众号的内容创作/分发系统:

  1. blog 几乎每隔一天就有更新,原创的内容超过四十篇;

  2. TG 群累积了900余位用户;

  3. TG 频道积攒了700余位订阅者;

  4. 过去的十二周里,我们在少数派上每周都有内容被精选,其中三篇上了首页推荐;

  5. Substack 刚刚建立,目前有超过四百位订阅者。

为什么在搭建了 blog / TG 群 / TG 频道之后,我们还花费功夫搭建邮件列表呢?这是因为

  1. 邮件列表是更为主动的内容分发手段,可以直达用户:相较于 blog 需要用户订阅 RSS,TG 频道需要用户科学上网,电子邮件大大降低了用户获取内容的成本;

  2. 可以通过不同频次/渠道降低用户的疲倦度:blog 是我们最核心的内容,每篇都是原创,每篇都是几千字的长文;TG 频道是很零碎的分享,时不时地会有更新。邮件列表恰好是两者之间的平衡,既有深度,又足够频繁。

坚持下来

一开始,我设定的目标就是希望自己能坚持下来,哪怕每天努力一点点,也要慢慢把这个服务打造好,让用户获得有益的内容。所以我在制定具体方案时考虑了几点:

  1. 高频 - 尽可能加大曝光次数,让用户感到存在感;

  2. 低密度 - 高频意味着高付出,也意味着可能带给用户负担,所以我每天的推荐内容只有一点,可能是一篇文章,一本书或者一个视频,这样用户不太会产生厌倦感;

  3. 高质量 - 低密度不等于低质量,相反,低密度反而要求更高的质量。所以每条内容都是我精心挑选的,挑选的标准很简单,这条内容一定是对我有帮助而且大家可能还没接触到的。

  4. 低成本 - 高频低密度高质量,这些就决定了我要付出很多时间来准备。如果有很高的时间成本,那么我就不太容易坚持下去。所以我尽量完善流程,把时间成本压缩到最低。现在准备一条内容的时间差不多十分钟。

选择工具

基于上述标准,我们选择了 Substack 作为邮件列表的分发渠道,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 无需关注基础搭建,可以一心专注内容创作:当然也可以选择自建邮件列表系统,但这不是我们的核心,毕竟我们的核心是向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没有哪个用户关心我们是不是自建系统。

  2. 成本几乎为零:一方面 Substack 不向免费邮件列表收费,另一方面,Substack 的功能足够完善,所以我们的经济成本和使用成本基本都是零,很适合刚起步的我们;

  3. 功能够用:Substack 提供了邮件列表,网页 blog,付费管理,用户分析等功能,基本上每个方面都考虑到了,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

打造流程

既然选好了工具,我们就一步步地搭建整个邮件列表内容创作-内容分发的流程:

  1. 打造完善的信息搜集流程:在前文我们分别介绍了如何获得优质阅读内容/优质 podcast /优质图书/优质视频等内容,所以就不在此赘述;

  2. 使用 Goodlinks 在平时的阅读中有用的内容:Goodlinks 作为本地的内容搜集工具十分方便,当然你也可以选用 Pocket / Pinboard / Instapaper 等工具;

  3. 使用 Obsidian 创作内容,当然也可以选用其他工具创作,我们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 内容模版:Obsidian 可以创建模版,这样一来,我们只要在模版内填充精选的内容即可,省去了很多冗余工作;

    2. markdown:创作的时候基于 markdown,内置预览模式内容可以被 Substack 正确识别语法,大大降低了创作成本;

    3. 文本链接:基于 Obsidian 的内链,我们可以把相关内容串起来,毕竟这也是我们自己的知识宝藏;

  4. 使用 Substack 发布内容,管理订阅。

  5. 使用 TG 频道 / TG 群 / 豆瓣 扩散内容

当然我也很佩服湾区日报,开发者建立了大量的自动化工具,把整个流程的时间成本进一步压缩。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们也会进一步优化。

免费/付费

从一开始,我们就在考虑这一问题:

  1. 我们希望持续地帮助用户: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触达尽可能多的用户;

  2. 同时,我们希望获得用户的认可:毕竟用爱发电持续不了多久,不管哪种形式的反馈,都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免费的日更:

  1. 周一到周日,每天推送一个提高生产力的 tip,可能是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集 podcast 或者一集视频;

  2. 周六是固定的荐书时间,每次推荐一本提高生产力的书籍。

我们也询问了大家的喜好,其中有一条反馈是,视频的信息密度比较低,其他的内容都挺不错。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在深度上进一步努力呢?

受到 Derek Sivers 和 Nate Liason 的启发,我们决定增加书摘,并且这部分内容只对付费用户开放。

第一期试刊可以在这里看到,第二期的在这里

后续我们会增加更多的增值内容,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不妨现在就加入我们

已知问题

当然上述的流程也不完美,目前已知的问题包括:

  1. 读者需要有一定的英文基础:我们的付费内容是纯英文的,所以意味着我们的受众小众;

  2. 读者能够科学上网:毕竟 Substack 在隣外,所以这也没有啥办法;

  3. 读者能够使用信用卡支付:Substack 只支持 Stripe 走信用卡支付,所以意味着读者必须有国际信用卡;

  4. Substack 不支持自定义域名:这可能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5. 最低付费高于平均期望值:上线付费服务之前,我们在 TG 频道 上做了一个调查,大部分愿意付费的用户的期望值在年付100元左右。由于 Substack 的最低年付门槛是 $30,差不多等同于200元,高于前面的调查。

  6. 大家使用邮件的频率较低:这也没什么办法,毕竟大家使用邮件的习惯如此。

Recap

最近在灵感买家俱乐部和大家讨论了邮件列表。在我看来,邮件列表就是一个输出渠道,如何保持稳定高质的输出才是创建者最需要坚持的地方。我的目标很简单,希望这份邮件列表能够细水长流,不断分享优质的生产力内容给大家。如果你也对此感兴趣的话,不妨现在就加入我们



高效率工具 005 -- 主屏?副屏?如何将 iPad 的生产力最大化?

提到 iPad ,大家难免不提这个段子: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的 iPad 真的有点大材小用了。为了不让我们的 iPad 继续吃灰,也许下面的几个方法可以让它们变成生产力利器。

外接显示器也许是目前的生产力刚需:毕竟一台笔记本的显示面积有限,市售的最大尺寸恐怕也就 17 寸,比起现在动辄27寸起的显示器,可视面积显然有限。既然我们手上还有 iPad ,为何不利用这块高品质的显示屏呢?

iPad 作为副屏

iPad 的尺寸有限,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第二块屏幕放在旁边。就我自己的体验而言,我会把这些工具放在副屏上:

  1. 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工具,比如日历,这样我可以一眼瞄到下面需要进行的任务,时刻提醒自己;比如时间追踪工具,这样可以提醒自己不要浪费时间;
  2. 需要常驻的工具:比如代码文档,这样在主屏上可以写代码,文档随时在副屏,查阅起来方便极了。
  3. 需要专注的时候,我会把主屏全屏,但又需要第二个工具。比如我在写作此文的时候,主屏上 Typora 全屏,副屏开着浏览器查询相关资料。因为 iPad 尺寸有限,所以我无法长时间阅读副屏上的内容,这样也就不太容易分心。

副屏驾到,随航护驾

随航(Sidecar)是 iOS13 和 macOS10.15 下的新功能。只要我们的 Mac 拥有 Type-C 接口,并且升级到了 macOS 10.15;而且我们的 iPad 升级到了 ISO 13,我们就可以将 mac 上的内容投影到 iPad 上。

适用硬件:

连接方式:有线无线均可,建议使用数据线连接 iPad,这样可以边投影边充电。

 

随航不行,Duet 来顶

早在2014年,还没有 iOS13 和 macOS10.15 的时候,前 Apple 工程师 Rahul Dewan 就创造了 Duet app 用以把 iPad 当作副屏。原以为 Sidecar 的推出会掠夺这款 app 的市场,没想到它越战越勇,有了更多 Sidecar 没有的功能:

  1. 支持更多 macOS / iOS 设备:最早支持 macOS 10.9 的设备(2012年之后生产)和 iOS10 以上的 iPad / iPhone。
  2. 跨平台:支持 Windows 10 和 Android 7.1 以上的设备,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这款 app ,把 Windows 上的内容投影到 iPad 或者 Android tablets 上,或者把 Mac 上的内容投影到 Android tablet 上。
  3. 多设备支持:可以同时投影到多台设备上,加入你有多台 iPad 或者其他移动端设备,你可以把电脑上的内容同时投影到这些设备上,也就有更多的副屏。

适用硬件:所有 Duet 支持的 Mac + iPad + iPhone + Windows + Android

连接方式:有线无线均可,建议使用数据线连接 iPad,这样可以边投影边充电。

Duet 官方的 Mac 和iPad 拓展示意图

iPad 作为主屏

前面的用法都是以电脑端为主,iPad 为辅。倘若我们手上有一台 iPad Pro,我们可以把它变成一台主力工具,就像 MacStories 的首席 Federico Viticci 那样工作

适用硬件:iPad Pro + 外接显示器

连接方式:有线,使用 Type-C 转接 DP 或者 HDMI。建议选择前者,毕竟 60Hz 的 DP 线比同样规格的 HDMI 线便宜多了。

主屏副屏,app 支持

不少优秀的 app 已经调用了 iPadOS 的 second screen API,比如 MindNode 和 Working Copy。这个 API 原先是为游戏类 app 设计的,直接外接屏幕之后,游戏会被投影到屏幕上,而 iDevice 就成为了控制器。前面两个 app 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特性:外接显示器之后,同一 app 可以在 iPad 和外接显示器上显示不一样的内容,相当于拓展了屏幕。

以 MindNode 为例,外接显示屏之后,iPad 端自动变成了编辑端,而显示器端成为了预览端。这一设计非常自然,毕竟一张 mindmap 有可能很大,所以外接显示器上可以展现更多的内容,而在 iPad 端的触屏非常容易滑动,作为编辑端再自然不过了。

而 Working Copy 也有类似的巧思,用户可以在 iPad 端编辑 markdown 内容,然后选择外接显示器预览渲染之后的 md 内容(通过打开外部 URL)。

An iPhone displays game controls while the game graphics are displayed on a connected televisionApple 官网上的 Second Screen API 示意图

以我为主,还靠 ShiftScreen

如果我们还是不满足在 iPad 和外接显示器上只使用一个 app,那么 ShiftScreen 这款 app 就是大杀器了。也可以说,这款 app 彻底释放了 iPad Pro 的潜力。

这款 app 是独立开发者 Yannik Schrade 的作品,严格来说,这款 app 就是一款可以用来分屏的浏览器。受限于 iPadOS,在这款 app 中无法打开其他 app,基于前面提到的 second screen API,ShiftScreen 可以打开网页和文档。这样一来,iPad Pro 外接显示器之后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在 iPad Pro 和显示器上打开两个浏览器窗口:显示器用于查询资料,比如看视频,读 Wiki;iPad 上打开一个笔记的网页端,比如 Notion 或者 SimpleNote 的网页端。因为只在一个 app 里面运行,要比同时打开浏览器和笔记类 app 要更流畅一些;

ShiftScreen 已经对25款工具做了优化,比如 Excel / Word,具体的名单如下:

Framer (Figma alternative), Miro (mindmapping app), Witeboard (collaborative sketching), YouTube, Trello, Notion, iCloud Photos, Airtable, iCloud Drive, Omni Focus, Google Docs, Google Sheets, Glitch, Slack, Office 365, Word, Excel, One Note, Outlook, iCloud Mail, Google Classroom, Evernote, Overleaf, iCloud Calendar, YouTube Studio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机这款工具,可以看看 Yannik 自己制作的介绍视频:

Recap

iPad 是不是生产力工具,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既然我们已经花了不少钱在硬件上,为何不多加以利用呢?


高效率工具 005 -- 在公众号横行的年代,如何构建相对独立的内容创作/分发系统

昨天是这回创业开始三个月整的日子。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我们很重视内容创作,希望从一开始就能累积目标用户,为后续的产品发布积攒种子用户。过去三个月里,我们实现了一些小目标:

  1. blog 几乎每隔一天就有更新,原创的内容超过二十篇,时间管理访谈已经邀请了24位朋友分享;
  2. TG 群累积了700余位用户;
  3. TG 频道积攒了500余位订阅者;
  4. 过去的八周,我们在少数派上都有内容被精选,其中三篇上了首页推荐;
  5. Substack 刚刚建立,目前有超过一百位订阅者。

之所以选用这么多工具,原因有几个:

  1. 我们希望内容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会被平台或者渠道所裹挟。所以所有内容都首发在 blog 和 Substack 上,其余几个都是发布渠道,不是生产渠道。当然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放弃了不少机会。
  2. 我们希望能够尽可能方便用户获得内容。因为上面的原因,好几个渠道有一定的门槛。为了触及更多的用户,我们选用了不同的分发渠道,比如我们的 TG 频道内阅读率大概是 50% 左右,说明有一半的用户订阅了但没有打开,原因有很多。因此我们建立了 Substrack,希望能够以邮件的形式更加直接地触达用户。

其实搭建这样一个内容分发系统还是受到湾区日报和科技爱好者周刊的启发,至于前者是怎么搭建的,可以参考作者的分享: 湾区日报是如何运作的?Growing Through Automation, Social Media, and Experience

如何搭建

具体而言,目前我们使用了这些内容构建/分发渠道:

  1. blog:使用了 Posthaven,价格不贵,主要用于原创内容的创作;

  2. Substack:可以视作邮件列表和 blog 的结合体,主要用户分享内容的创作;

  3. 内容分发主要有三个渠道:

    1. 豆瓣:最早的读者都是从豆瓣来的,所以还是会把内容同步过去;

    2. 少数派:国内生产力领域比较垂直的社区,质量颇高;

    3. TG 频道 :可以关联到 TG group,同步很方便;

  4. 最终希望所有的读者都能汇聚到 TG 群内。因为我们的产品还在完善中,我们希望能在这些读者中找到一些愿意尝试的种子用户。

Blog

Posthaven 是一个小众的付费 blog 服务,每个月$5。他们的宗旨就是让这个平台永远存在下去,冲着这一点,我们觉得可以安心使用这一服务。Posthaven 有这些特点:

  1. 单一账户下最多可以托管10个 blog;
  2. 支持自定义域名;
  3. 支持邮件创作 blog,支持多作者;
  4. 系统简洁易用;
  5. 支持定时发布;

我们现在本地使用 Typora/Ulysses 写好草稿,然后转成 HTML 贴到 Posthaven 的编辑器里,稍作修改,加上图片就可以发布了。

豆瓣

因为之前在豆瓣有一定的积累,所以是我们作为内容分发的首选。就算是冷启动,也不会太冷。原创的内容我们会放豆瓣日志,然后收录到豆列,有时也会关联到话题,这样就有三次曝光机会。如果友邻感兴趣的话,也会帮忙转发或者收藏,这样一来,我们的内容可以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如果点赞/转发/收藏到达一定的阈值,豆瓣还会做首页推荐,不过具体阈值不得而知,所以这就是玄学了。

少数派

尽管之前订阅少数派的内容很久了,也大概了解他们内容风格,我们进入少数派完全只是试水。一开始的十二篇访谈同步过去都是不温不火,没有收到多少反馈。七月中的一天,少数派的一位编辑找到我们,问我们能不能把 burner list 这一概念充实一下,写成一篇独立的完整文章。我们花了一个周末按照他们的要求写完,然后就被首页精选了,后来又被同步到知乎上。这篇文章应该是中文语境里第一篇介绍 burner list 的文章。也因为看到大家的积极反馈,坚定了我们开发 BRNR 的信心。

少数派有以下特点:

  1. 稿件的遴选机制类似于众筹机制,即任何用户都可以在 Matrix 社区内写稿,然后投稿给相应频道,频道编辑会按照一定的标准推荐稿子成为社区精选,如果足够优秀的话,还有可能被首页推荐;
  2. 每天上社区精选和首页精选的数量有限,所以保证了这个遴选机制的质量;
  3. 新版的编辑器还不错,自动将 markdown 转换为 HTML;
  4. 用户群体不大但是相对垂直,主要聚焦在数码/互联网/生产力工具等几个话题上;

TG 频道

我们当初决定把社群搭建在 TG 上,所以开设 TG 频道也就顺其自然了。目前这个频道基本上就是同步我们的原创内容,偶尔也会分享一些他站的文章。基本上是手工维护,希望以后能够解放出来。当然得益于一些朋友的帮忙,所以获得了一些引流。

TG 群

很早就看到 Beancount 的群组建立在 TG 上,而且相当活跃(25% 的在线率)。所以当我们开始这个项目的时候,也就把群组搭建在 TG 上。当然,如果当初我们建立的是微信群或者豆瓣小组的话,可能用户数远不止七百人,不过这样的取舍还是值得的,毕竟 TG 群有很多独特的功能:

  1. 可以方便地关联频道;
  2. 用户最大上限为20万;
  3. 有方便的管理工具,比如发言时间间隔等等;
  4. 可以添加 bot,极大地拓展了可用性;

Substack

Substack 有轻量又完善的功能:

  1. 简洁的创作工具;
  2. 强大的分发功能;
  3. 免费+分成的收费模式,远比其他邮件服务便宜;
  4. 可以托管 podcast

因为它的收费模式很独特,只要我们不向用户收费,就可以一直免费使用它的服务,所以很适合用来分享内容。

发布什么内容?

围绕着如何提高生产力这一诉求,我们持续发布了以下内容:

  1. 时间管理访谈系列
    1. 主要邀请大家分享自己管理时间的心得或者经验;
    2. 目前已经有二十多位朋友分享,如果你有兴趣分享,也请投稿给我们;
  2. 高效率工具系列
    1. 主要介绍好用又小众的效率工具;
    2. 陆续推荐了 burner list,NotePlan,Objective-see 全家桶等工具;
  3. 高效率技巧系列
    1. 主要介绍一些比较新的效率技巧;
  4. 每日分享
    1. 每天分享一篇效率文章,或者一个效率视频
    2. 效仿朋友做的每日 podcast 分享系列,目前她已经坚持了四百天,我也想做类似的尝试,看看自己能坚持多久。

未来的方向

目前来看,整个内容分发渠道比较清晰:

  1. blog 负责原创内容;
  2. Substack 负责每日分享的分发;
  3. 豆瓣/少数派/TG 频道负责同步原创内容;

至于近期的目标主要是:

  1. 坚持下去;
  2. 更多的自动化;
  3. 更多的优质内容;
  4. 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如果你也想成为更高效的人,欢迎加入我们的 TG 群
也欢迎订阅我们的 TG 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