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技巧 011 -- 如何高效地阅读一本书?

从今年第一天开始,我坚持每天至少读三十分钟书,到现在也读了三十多本书。尽管这一习惯基本养成,但是总感觉自己记住的东西不多。这一糟糕的情况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习惯。最近集中看了一些介绍阅读习惯的视频之后,结合自己之前的一些经历,我逐渐优化了自己的阅读习惯。

How to Remember What You Read | How I Digest Books (Plus: A Few Recent Favorite Books) by Tim Ferriss

How to Remember More of What You Read by Thomas Frank

优化后的阅读习惯

1. 预读 (contents, summary, introduction)

老实说,现在接触书的途径越来越多,每天在豆瓣/Youtube/群组都会不断接触到新的推荐。除了看推荐者本身是够靠谱之外,我们还需要自己甄选书籍。而预读(preread)就是甄选的重要一步。

一般而言,预读是指读一本书的目录/介绍/总结,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这本书讲什么内容,也大概会了解自己是否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对自己是否会有帮助。这样的预读花不了多少时间,比起我们拿起一本书读到一半再放弃要好得多。

比如这是 Lost Connections 的目录,第一部分讲过去对于抑郁症/焦虑症的解读,第二部分讲九种 disconnection 形成的诱因,第三部分讲九种 disconnection 的应对策略。读完这个目录,我们基本对整本书有了大致的了解,所以决定每一部分是不都要精读。

2. 准备问题列表

考过雅思/托福之类的同学一定记得,这类考试的阅读和传统英语教学中的阅读题完全不一样。雅思/托福之类的阅读题都是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寻答案,而准备问题列表再阅读的方式和这样的考试非常相似。只不过,准备问题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考官了。

所以在预读的同时,我们可以顺手准备一个问题列表。这也是主动阅读(active reading)这一方式所强调的。我们可以准备一个通用的问题列表,然后根据各本书的内容加以调整。通过这样一个列表,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会变得更有目的性,也就能强化知识的积累。

比如在 How to Read a Book 一书中,作者就给了一个基本的问题框架:

  1. What is a the book about as a whole? (这本书整体讲什么?)
  2. Is the book true, in whole or part? (这本书整体还是部分靠谱?)
  3. What is being said in detail, and how? (这本书的细节讲了什么?是如何展开的?)
  4. What of it? (这本书给出的信息是否有价值,价值几何?)

借鉴这个,我们可以慢慢构建自己的问题列表,然后在阅读中使用。

3. 在书中标记

边阅读边标记还是挺有帮助的,这样一来,等我们再次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找到书中的要点。当然,有一点反直觉的是,标记的越多,可能标记的价值越低。试想,如果一本书的所有内容都被标记的话,那么几乎等于没有标记。所以标记什么是一个值得取舍的问题。

我个人比较推荐使用电子书做标记,这样可以方便地把标记内容导出,再加工。比如 Thamas Frank 就把自己的书摘放到了这里,我的朋友 Linghao 也有很详尽的书摘。

我自己使用 Apple books 读书的时候,会用不同的高亮标注不同的要点:

  1. 红色表示最重要的内容;
  2. 黄色表示一般重要的内容;
  3. 绿色表示可以执行的内容;
  4. 紫色表示不应该执行的内容;
  5. 蓝色表示书中有价值的提问。

这样以来,当我再次翻开高亮的时候,我就可以很方便地了解书中有哪些要点,哪些要点值得我吸收。我自己写了 python 脚本可以把这些内容按照类别导出,非常方便。

4. capturing notes

这是我近来养成的习惯,当我阅读的时候,我会在旁边准备好纸笔,随手可以涂涂画画。有时候会记录书中的要点,可能只是几个关键词;有时会写下自己的联想,比如和之前读到的书籍/看过的视频有联系。我每天会找固定的时间把这些点滴整理到 Obsidian 的 Daily notes 里。然后在里面慢慢拓展,或者和之前的笔记建立起连接。通过这一方式,我不光积累了知识,也积攒了灵感。将每天的写作流程前置到阅读时,而不是每天从一张白纸开始。这点有点参考 Zettelkasten 笔记的概念。

Thomas Frank 在上面的视频里推荐更加系统的随手笔记,比如写下关键词和要点。这些也是可以参考的方式。

5. summarize (scatterfocus mode)

Tim Ferris 在上面的视频里展示了自己的扉页。在每本书的扉页上,他都会写下自己的目录:页码+要点+关键词。这是他践行的一种总结方式,这样再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他只要打开扉页就知道要点在什么地方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建立更加系统的总结,比如我们可以利用 MarginNote 的 Import 功能菜单下的 Import notes from contents of document 选项把整本书的结构抽取出来,然后在这接触上构建自己的总结。

我在阅读 Hyperfocus 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它里面的插图非常有价值,所以就顺手把这些插图截图了。读完这本书之后,就围绕着这些截图写了一点总结。可能这也是一种消化的方式。

总之,总结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挑选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消化一本书。

6. 阅读补充材料

很多书籍的写作方式类似学术论文,所以会列出参考文献。如果我们想对这样的主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试着继续阅读这些补充材料。举个例子,在阅读 Lost Connections 的时候,我有点质疑里面的主要观点,所以就找了它列举的论文。那篇论文是发表在柳叶刀上的医学论文,作者来自牛津,重庆医科大学大学等,所以论文是值得信赖的,那么这本书也就站得住脚。

7. 分享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个经常被大家忽略的消化方式是分享。如果我们阅读了一本书,并把里面的要点分享给周围的朋友,这样可以大大增强我们脑子中这个知识点的印象。所谓的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传授给别人,这样的分享其实就是基于这一道理。如果我们能用自己语言分享这样一个要点,说明我们已经消化了这一观点,同时分享的这一动作再次强化了这一消化。

Recap

以上是我近来养成的阅读习惯,它们帮助我更好地消化阅读完的书籍。有些做得还不是很好,所以我也在持续优化中。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也欢迎来我们的群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