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时间管理的时候,我们读了什么?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我们陆续邀请了二十多位朋友分享他们管理时间的秘籍。这些朋友不光介绍了他们管理时间的道和术,也分享了对他们帮助颇大的书籍。以下是被提及最多的几本书:

  1. 《奇特的一生》 被三位提及
  2.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被两位提及
  3.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被一位提及
  4. The 4-Hour Work Week 被一位提及
  5. Just for Fun 被一位提及
  6. Bit Literacy 被一位提及
  7. Your Brain at Work 被一位提及
  8. 《把时间当做朋友》 被一位提及
  9. 《记事本圆梦计划》 被一位提及
  10. 《原则》 被一位提及
  11. 《深度工作》 被一位提及
  12. The Goal 被一位提及
  13. 《单核工作法图解》 被一位提及
  14. 《番茄工作法图解》 被一位提及
  15. The Effective Engineer 被一位提及

《奇特的一生》

这本书介绍了博学家柳比歇夫如何使用量化记录的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叶籽猫猛犸 Vernunft 都受到这本书极大的启发。

在高校任教的猛犸评价这本书:

这本书讲的其实是对自身精力管理的长期练习、精确感知、持续改进。

Vernunft 在自己的生活中贯彻了这本书的思想,使用各种现代化的工具来量化记录自己的生活,从而优化自己的时间管理。

  • 使用 Workflowy 记录时间
    • 使用 Excel 记录日程
    • 使用 SimpleNote 记录日记
    • 使用手机记录生活图像
    • 使用活页笔记本记录代办与计划。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这本书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本书,仝全铨Ein Verne 都深受这本书的影响。

喜欢尝试学习新东西的仝全铨表示这本书启发了她:

自律,自控, 多线程工作,对于不确定性的管理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自然需要时间,很多也会变成习惯,然后融入性格。所以我觉得可能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会比较有启发性。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这是由上面这本书作者的儿子所写的。经历丰富的Yichen表示这是他的时间管理启蒙读物:

小时候读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的儿子所写的《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感觉那本书算是我对时间管理的启蒙。

The Bullet Journal Method

子弹笔记是目前十分流行的一种笔记方法,Super Neo 每天都用这一方法复盘自己完成的任务。正是这本书让他养成了复盘的习惯:

时间管理也好,项目管理也好,其实最后管理的还是自己的思维方式。

Just for Fun

这本是 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的自传。Linux 就是因 Linus 的兴趣而诞生的。Ein Verne 从11年开始就坚持独立 blog。他表示:

时间管理的最终目标还是将自己解放出来,可以去做自己真正喜欢或者关心的事,就像书里面说的那样,Do something meaningful。

Bit Literacy

这本书介绍了如何应对信息过载的,这一问题恐怕也是时间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地理学爱好者徐栖在读完此书之后,将应对信息过载的思路应用到了应对 todo 过载的问题上:

虽然并不是专注于时间管理的著作,但是回过头来看,作者提出的待办事项生命周期——“创建、休眠、激活、完成”是一个很重要的想法。不做这样的划分,任何时间管理系统势必被大量的 todo 淹没。这本书的其他要点,也多是关于我们怎么管理受肉身限制的、有限的带宽和精力。

Your Brain at Work

这本书结合坚实的科学理论和实验基础,用简明扼要的方式将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大众。曾获百度最高奖 (2016年) 的 M. Tong 十分推崇这本书,认为它秒杀一切时间管理书籍。他在读完本书之后,写了十分详细的书评

像管理现金、财产一样管理你的前额皮质有限的注意力,把它用在注要的事情上。工作之前先按优先顺序排序,因为这本身就是最耗费能量的事之一。

《深度工作》

这本是近来大热的一本书,作者 Cal Newport 也极为高产,最近的一本书是 Digital Minimalism。

在读博士生 Albus在过去的两年里,尝试了不知道多少种方法和 app,不知道重启了多少回 GTD 系统,直到最近,她开始尝试《深度工作》里介绍的 Plan vs Reality 方法。

每天早上规划出今天每个时间段要做的事情(包括休息一类,类似于一个你心目中的 perfect day),然后随着一天时间过去,不断更新真实的每个时间段在做的事情。这个方法不仅有一般时间块计划的好处——即减少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情况,另外一个好处是培养我接受计划是会不断变化的现实,从而可以帮助我克服完美主义倾向。

The Goal

这其实是一本管理学书籍,身为物理学家的作者使用了小说的方式来介绍自己独创的 Theory of Constraint。兴趣使然的程序员一鸣深受这本书的启发:

它提出的 Theory of Constraint 却是影响我的「以目标为中心」的工作流最大的理论。

The Effective Engineer

作者 Edmond Lau 曾经在各家硅谷巨头任职,包括 Google,Quora 和 Quip。这是他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同样任职于 Google 的 Linghao 十分推荐这本书:

The Effective Engineer 的相关章节(主要是三、四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三四章节分别为 Prioritize Regularly 和 Invest in Iteration Speed 。

Recap

非常感谢这些分享者,他们不光阅读了上面这些书籍,还把其中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时间管理工作流中。也许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有鉴于此,在阅读了不少畅销的生产力书籍之后,我们利用 Notion 将书中的知识点打造成模版,如果你对这些方法论有兴趣,请自行取用: Bestseller Templates on Notion

如果你也想成为更高效的人,欢迎加入我们的 TG 群

也欢迎订阅我们的 TG 频道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时间管理心得,请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并邮件至 post (2) acacess.com,我们编辑后会发布。

  • 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目前最让你骄傲的成就是?
  • 你的时间管理工作流怎样帮助你达成了上面的成就?
  • 你的时间管理工作流适用于什么场景?
  • 你的时间管理工作流需要哪些工具?
  • 请简单介绍一下你的时间管理工作流?
  • 坚持这一工作流多久了?
  • 这一工作流的优点是?
  • 目前在时间管理中最大的痛点是?
  • 理想中的时间管理工作流是?需要什么样的工具?
  • 能否推荐一本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对你影响最大的那本
  • 能否推荐一个朋友来介绍 ta 的时间管理心得?

所有的历史访谈都在这里


[书评] Hyperfocus

Hyperfocus 介绍了大脑的两种注意力模式:Hyperfocus (超级注意力) 和 scaterfocus (发散注意力)。书的上半部分主要介绍了 HF 模式,西半部分介绍了SF 模式,最后介绍了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书名定为 Hyperfocus 多半是为了吸引眼球,不然的话,恐怕应该叫 Hyperfocus and Scaterfocus。

大脑在 HF 模式中,主要会吸收新的知识点;在 SF 模式中,主要会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两者都很重要,相辅相成,人会因此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点,并将它们与原先获取的知识联系起来,所以人会变得越来越有知识。

也许你会说,这本书没有什么厉害的地方,这些道理在可能其他书里都已经被介绍过。其实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使用了非常多的插图来辅助说明。这些简单明了的插图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十分具象了。

人的注意力机制

人的注意力在单位时间内是有限的,就像电脑的内存一样,所以人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聚焦的事物也是有上限的。有的事物需要极高的注意力才能完成,比如阅读/写作,有的事物不需要什么注意力也能完成,比如听音乐/呼吸。

因而,在单位时间内,同时做一件以上的需要极高注意力的事物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不同的事物会同时抢占非常大块的注意力,有可能会突破我们注意力的上限。比如我们不太可能同时阅读和写作,因为两者都需要高度的注意力。与之对应,人可以同时处理一件需要高度注意力和一件或者几件不需要高度注意力的事,因为它们所需要的注意力总量还没有到达我们的上限,比如我们可以边听音乐边看书。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作者定义的 HF 状态,也就是说,在单位时间内,你的注意力完全花费在某一件事上。比较典型的就是,我们在打游戏的时候,人脑基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游戏这一件事上,所以所谓的“游戏寡妇”也就很常见了。

正因为人的注意力有上限,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有取舍,同时想做多件事可能效率反而更低:同时需要处理的事情和效率是负相关的。比如在开车的时候发消息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驾驶需要极高的注意力,发消息也需要,两者同时抢占注意力,不仅无法提高效率,还会造成生命危险。

当大脑处于 SF 模式时,它当前所需要的专注注意力不多,所以我们可以任凭大脑自由地思考。这样一来,各种原有的知识点就慢慢展现出来,很有可能就和最近获得的知识点建立起联系,也就是说,我们慢慢内化了新吸收的知识点。正因为 SF 模式能够强化我们吸收的知识,作者建议我们需要建立定期 SF 的习惯,比如可以每天都在饭后散步,手上拿着纸笔,一边走,一边进行 SF。

大脑在 SF 的时候,会在不同的时间内遨游,大致的比例如下图: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注意力会慢慢消减。比如刚喝完咖啡,我们的大脑十分清醒,可供分配的注意力也是最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注意力总量会慢慢降低,所以这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打个盹再继续。

四象限的新用法

著名的艾森豪威尔四象限将任务按照紧急程度和优先度在两个维度上做了划分。作者则建议,可以按照效率和有趣程度做划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结合自己的兴趣来安排任务的优先度。比如很多上级交代的活很无趣,但是完成之后可以推进整体的进度,所以这些就是左上角的 necessary work;有些事很有趣但是会破坏效率,这就是右下角的 distracting work,比如一个新的消息推送就会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

类似的,各种干扰注意力的因素也可以按照是否可控和有趣程度这两个维度来划分,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有不同的应对措施。比如隔壁桌的同事在大声讲电话,可能既恼人又不可控,所以最好的办法恐怕就是戴上降噪耳机;比如上面说的消息推送,可能既吸引人又可控,所以我们可以在设置内把这些推送统一关闭。

Recap

还在读书的时候,当时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叫 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a Ph.D.,作者 Matt Might 用几幅简单的插图就把 PhD 的求学历程讲得清清楚楚。同样的,在读 Hyperfocus 的时候,我就觉得作者很不一般,很多解释起来不那么容易的道理,用一张图就能把它讲得清清楚楚。所以这本书把很多抽象的道理用一幅幅插图变得具象了,方便读者理解。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可以读读 Your Brain at Work,那本可能没那么简单明了。



如果你也想成为更高效的人,欢迎加入我们的 TG 群

也欢迎订阅我们的 TG 频道

[书评] The Motivation Myth

与其叫 The Motivation Myth, 不如叫 The Success Myth。

Myth 1 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积攒的

当人们谈论成功的时候,往往只看到最终的结果,而忽略前面的点滴过程。比如我们在谈论 NBA 总冠军的时候,我们只看到最后的荣耀,往往忽略了,之所以拿到了前面的过程:之所以能拿到总冠军,是因为前面拿到了季后赛的分区冠军;之所以能拿季后赛分区冠军,是因为前面常规赛打得好才能进季后赛;前面常规赛打得好,是因为每一场比赛都都得到认真对待。所以冠军只是最终的结果,而前面的点点滴滴才是关键。

基于此,当我们在努力的时候,能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可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关注前进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只有这些点点滴滴都做对了,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所以我们可以参考当年英国自行车国家队连续获得佳绩的策略 — 1% 策略。在此之前,英国国家队的成绩不甚理想,新上任的主教练 采取的策略是在每个地方都提高 1% ,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相信他。因为仅仅这 1% 并不足以让英国队脱胎换骨。然后最后的结果证明,这个策略非常凑效。道理非常简单,我们不能把 1% 当作一个加法来看,如果这样的话,确实效果不显著;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把 1% 当作乘法来看,这就相当于复利了,那么最终的效果也就可以了解了。

Success is a process. Success is repeatable and predictable. Success has less to do with hoping and praying and strategizing than with diligently doing (after a little strategizing, sure): doing the right things, the right way, over and over and over.

The “1 percent advantage” works incredibly well for one simple reason: Small improvements add up to a major overall improvement.

The 1 percent advantage focuses on breaking down all the component parts of a pursuit and then making a marginal but meaningful improvement to each one of those parts.

Myth 2 成功与动机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闭环

当我们谈论成功与动机的时候,总是以为成功是结果,动机是促进剂;但其实成功是过程,而动机则是结果。每当我们取得些许成功,我们变得更加自信,也就有了继续努力的动机。所以每一次成功,都是下一次成功的动机,两者相辅相成,越多的成功就有越多的动机。

这倒是提醒我们,需要注意努力工程中的点滴进步,把这些进步转化成下一次成功的助力剂。就好像跑马拉松的时候,很多人的策略是盯着下一个电线杆,每跑过一个电线杆,就告诉自己成功了一小步,下一步也就没那么难了。这样,不但跑起来没那么痛苦,而且跑得更加自信。所以当我们有一个很长远的目标是,不妨先把这个大目标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告诉自己做得不错,而且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最终会达成那个长远目标。

Actually, motivation is a result. Motivation is the pride you take in work you have already done—which fuels your willingness to do even more.

Motivation is something you get, from yourself, automatically, from feeling good about achieving small successes.

Success → Motivation → More Success → More Motivation creates an awesomely virtuous cycle, so why not gain some immediate successes that will motivate you to knock off even bigger goals?

Myth 3 自己才是最大的敌人

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而这些其实是我们成功道路上最大的敌人。

比如我们经常觉得自己拖延,做事情不够快,但很多人都会拖延。比如我们觉得其他人成功都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但其实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是从很低的起点开始的。就像你我一样,每个人都会有前面的这些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所以我们可以坦然面对这些:每个人都会拖延,我们不一定非要变成不拖延,而可以比别人少拖延一点;每个人都从很低的地方开始努力,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自己势单力薄,而是努力变强一点点;每个人都会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所以我们可以少怀疑自己一点,少否定一点。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这些一点点,我们就可能比别人离成功更近一点。这也恰好符合上面那条迷思。

Two essential truths: None of us receives enough positive feedback. Each of us is our own worst critic.

The only thing holding you back is you—and your willingness to try. Try something. Try anything. And trust that you’re smart enough to decide whether it is right—or how you can make it right—for you.

Everyone procrastinates.

Everyone starts at the bottom. Everyone starts out insecure and hesitant and uncertain.

If you have doubts or fears, you’re not alone. Everyone else has, or had, the same fears.

If you’re feeling low, put your head down and focus on your process.

Myth 4 选择过多并不是好事,反而可能阻碍你的成功

当我们有很多选择的时候,可能反而会阻碍我们前进。比如我们同时设定了多个目标,既要达成 A,又要达成 B,还有 C、D 等等。又或者我们同时有几条途径/几种工具可以通往成功的那一端。这些选项往往让我们耗费精力在选择上,而忽略了目标。

又或者我们有很重要的目标需要达成,但是一些琐碎的选择会耗费大量精力。比如以前上班的时候,大家一起下楼吃午饭经常会很纠结,今天到底吃啥?恨不得写个随机函数来决定吃啥。诸如此类的不重要选择反而会耗费我们的精力,让我们无法在重要选择上专注。解决方式也简单,比如 Jobs 买了大量的同款服饰,每天就不需要在穿衣上纠结了。我们也可以采取类似的策略,将这些不重要的选择压缩到一起,这样就不需要再反复了。

Choices present a huge obstacle to meeting our objectives.

Choices are a problem, because choices force you to decide what you want to do.

The key is to take as many decisions off the board as you can the night before, because that will allow you to conserve tomorrow’s mental energy for making the decisions that really matter.

If you feel like you’re constantly struggling to make decisions, take a step back. Think about your goals; your goals will help you make decisions.

Remember, every time you say yes, you take time away from doing what you do best.

Save the decision making for the things that are genuinely important.

Myth 5 如何成功?

虽然书中没有具体提如何成功,但是散落在各处的只言片语还是可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策略:

  1. 将远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子目标;
  2. 每完成一个子目标就是一次激励,为下一个目标积攒信心;
  3. 如果没有完成子目标也没关系,至少我们知道这个方法可能有问题,我们需要优化这一方法;
  4. 定期回顾这些子目标,增强信息,优化策略;
  5. 慢慢建立这样的习惯,惯性会慢慢推着我们前进。

There is only one recipe for gaining motivation: success.

The key is to enjoy the feeling of success that comes from improving in some small way . . . and then rinse and repeat, over and over again.

When you create a routine, embrace that routine, and see the results of that routine, you stop negotiating with yourself.

Setting a clear and specific target for each day’s effort automatically supports feedback: Either you did what you planned to do (great!) or you didn’t (boo!).

Look at the process you created and determine what changes you need to make to your current daily routine so you can reliably work that process.

Instead of giving up, fix whatever schedule problems have arisen. There is always a way.

Strength is hard to build the first time, but regaining strength lost is much easier

The key to learning is to make small, smart changes, evaluate the results, discard what doesn’t work, and further refine what does work.

tt更多讨论都在 TG 群

也欢迎订阅我们的 TG 频道